水利信息化助跑,构筑智慧防汛

发表时间:2019-08-23 14:08

暴雨是气象灾害中最严重的灾害之一,容易造成洪涝灾害,导致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今年夏天,我国多地遭受入汛以来最强降雨天气过程,一些区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灾情。



8月10日,以超强台风强度登陆浙江温岭沿海的“利奇马”,这位“魔童降世”号称建国以来威力第五强的台风,造成浙江、上海、江苏、安徽、山东、福建6个省市持续强降雨,多地爆发洪水,防汛形势十分严峻。各地启动应急管理实施调度救援,开展防汛救灾工作。


……


8月20日,四川阿坝汶川暴雨灾情来势汹汹,引发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四川省启动IV级防汛应急响应。


面对严峻的灾害,我们无法完全阻止它的肆虐,但可以在第一时间掌握它的“踪迹”和状态,通过灾情预警,做到快速响应进而启动应急预案,将损失降到最低。



依托信息化手段,让防汛

更及时、科学


以往面对汛情时,会出现无法精准定位受灾最严重区域、信息发送不精准或漏发等一系列问题。


现在,依托信息化手段,传统的防汛系统加入了智慧因子,通过确定的预警程序和方式,将实时监测数据、现场监控数据、预报告警信息及时、准确地进行获取和展示,有效帮助进一步做好日常管理和汛情防范工作,也为防汛指挥调度有序进行提供数据基础和决策依据,确保防汛工作更加科学、高效。


基层防汛预报预警平台,与气象台、水利等部门形成联动沟通机制,通过运用水文监测系统对水文监测点数据实时采集监测,实现动态监测江湖、水库的水位变化情况,报警数据查询等,通过信息化手段做到汛情早知晓、早预防。


640.jpg


此外,采用卫星遥感技术手段,能够为洪涝灾害防治地区的灾前地质普查、灾中受灾面积评估、灾后灾害影响评价等工作提供准确信息和数据,满足防汛调度指挥管理需求。


得益于技术手段的革新,智慧化的防汛系统已然成为基层防汛工作的重要“利器”。



谋长远之治

水利建设任重道远


2017年,水利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印发《加快灾后水利薄弱环节建设实施方案》。要求各地切实落实灾后水利薄弱环节建设的属地管理和工作主体责任,完善工程前期工作,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切实落实建设资金,加强工程建设管理,健全运营管护长效机制,全面提升防汛抗洪和防灾减灾能力。


这几年,我国对台风、暴雨的重视和防范能力都在提升,但即便这样,在“利奇马”面前,我们依然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尤其是我国北方。相对广东、福建、浙江一带,北方不仅防汛抗洪经历和经验都少很多,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民众防范风险的意识均有不足。


客观条件上,北方长期干旱缺水,导致河道疏解能力下降,缺少符合所辖区域内地势特点的防灾减灾模式,客观存在的短板,面对的却是正在变化中的全球气候环境和未来可能更频繁的台风北上。


为避免旱涝急转,防汛抗旱科学调度,二者缺一不可。已然消退的“利奇马“,显然是又敲响了一记警钟。


此外,据有关专家分析,汶川“8·20”强降雨洪涝灾害背后的“推手”之一,是汶川境内河道行洪能力减弱。上游山体破碎带来的江水泥沙含量剧增,导致汶川境内河床不同程度抬升。而在河床抬升后,河道下泄速度、过水容量都不同程度打折。


增强水患意识,大力搞好水利建设,势在必行。


在“利奇马”台风中,宁海县成为浙江全省面雨量最大的地区之一,却未发生人员因灾伤亡事件,往年极易受淹的低洼地区在本次台风中安然无恙。这也得益于一位“幕后英雄”,那就是台风中发挥了强大作用的各类水利工程。


当然,水利工程发挥强大的防灾减灾作用,一定是在科学调度的条件下。离开了科学化决策调度管理的水利建设,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环境云依托现代化技术手段,实现水、雨、工、险情信息全面实时感知和动态监控,构建涵盖水资源、水利工程、水利巡查执法、河湖库管理、防汛抗旱以及应急指挥于一体的智慧水利平台;通过洪水预测、水系联合调度、防汛态势图等大数据产品,帮助水利管理部门落实水资源红线管控、践行河湖长制、提升防汛抗旱和应急抢险能力。


深度洞察水利大数据背后的意义,环境云致力于打造“决策更科学、管理更智能”的智慧水利管理体系,推动水利综合业务精细化管理,提升科学化决策调度管理水平,为水利建设与管理保驾护航!